真的都是我的不好-覺察情緒勒索(鄭文媛心理師)

2023-09-07

某一天,當我回到家的時候,母親一直在跟我抱怨家裡的事情,聽了很多次的我覺得很不耐煩……
:「我上次就跟你講過該怎麼做了,你都不聽!」
:「你覺得這樣做有用嗎?有用嗎?根本不會比較好啊!」
:「我都跟你講我的想法了,如果你不想這樣做,就不要一直跟我說這些話」
:「如果我不跟妳說,那我還能跟誰說……
這時候的我似乎感覺到了母親失望的情緒,引發了我的內疚感……
好像如果我不聽,母親將會陷入一個無助的狀態,而這個無助是我造成的……

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常常不知不覺發生,心理學博士Susan Forward告訴我們這叫做情緒勒索。
情緒勒索是指旁邊的人會用一些方法,包括言語、肢體、間接或直接的威脅,來企圖掌控別人以達到目的。它在親密關係很常見,也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,尤其當父母親期望孩子能夠完全依照父母的想法去做的時候,都會說出類似的話語,或用類似的情緒,利用框架住別人的責任,引發孩子的愧疚,最後順從父母的意思。

常見的情緒勒索有幾種:

一、施暴型:只要不順從,他們就會產生憤怒,直接表現自己的怒氣,語帶威脅。我們常常聽到父母會這樣說,「如果你再不聽話,你就出去,不要待在我們家」,面對兒童或青少年,有時候父母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他們的問題行為,或掌握不了孩子的行蹤時,往往會利用這種方式,跟孩子說「你現在出去就不要再回來了」,父母想要透過威脅讓孩子可以聽從。另外一種消極的施暴者,是什麼都不說,不發一語,卻會讓人更加備感壓力。

二、自虐型:這類型的人常讓自己像個無助的弱者,也會經常威脅要傷害自我來達到目的。當別人如果不照他的要求,他就會很難過,甚至會活不下去。父母可能會說:「如果你不照顧我,我就要自己孤老一生了」、「如果你沒有辦法考上好的學校、找到好的工作,以後我們老了怎麼辦」。這一類的情緒勒索,很容易引發別人的愧疚感與同情心,因此產生順從行為。

三、悲情型:這一類型的情緒勒索,同樣很容易引發別人的內疚,他們在無法達成自己的期望時,常會表現出沮喪、沉默,其實是希望別人察覺他們的苦處,好像自己是一個受害者,表面上顯得他們很脆弱。有些父母會說,「你們都不回家,出門就像丟了一樣,要等到我們死了你們才要回來」或者「反正你也不關心我,不用回來沒關係啦」,他們會透過這樣拐彎抹角的言語增加別人的罪惡感,不會直接表達需求但卻會引發別人的關注。

四、欲擒故縱型:他們會先釋出正面的訊息,並且承諾給予愛情、親情、友情、錢財的要求,但一旦不順從他們的要求,便什麼都沒有。忙碌沒時間陪孩子的父親可能會說「因為爸爸很愛你,所以要工作賺很多錢給你,如果你一直不聽話,爸爸不能工作就不能買很多玩具給你了喔!」

情緒勒索經常是存在意識深處,某些情境下就不經意出現了,當我們希望別人達成我們的要求,就會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展現。這些方式很多時候也是學習來的,它的確可以達成目的,但在情緒勒索之下,勒索者往往沒有辦法去意識被勒索者的壓力與情緒,經常會造成關係的負面效果。這樣的溝通方式都屬於情緒性的,而過於情緒性的溝通無法解決事情,只會增加更多無法處理的情緒。有時候孩子也會對父母出現這樣的情緒勒索,這時候我們要學會,不要陷入被勒索中,只需要去同理孩子的感覺,說出他們的需求,用堅定溫和的態度來溝通,千萬不要在被威脅恐嚇下順從孩子,否則只會增強孩子的勒索行為。而我們也該省思一下,是不是也常用這樣的方式來跟孩子或身邊的人溝通、相處?在這些情緒勒索的語言中,其實沒有辦法直接表達出自己內在的需求,反而讓失望、憤怒等具威脅感的情緒變成主角,我們需要反思是不是有其他更直接、更好的溝通言語?

回前頁